当前位置:柔美女性网 >

绿色生活 >心理 >

吕蒙读书叫什么

吕蒙读书叫什么

吕蒙读书叫什么

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出身行伍,没读过什么书,是个大老粗。主公孙权劝告他,要多读书、多学习。他辩解说,整日军务繁忙,没时间看书学习。孙权却说,我不比你还要忙吗,不照样要学习!吕蒙听了很有感触,自此开始读书。后来,东吴的大谋士鲁肃跟吕蒙谈论国家大事,发现吕蒙的学识、见识大有长进,不由得感叹“非吴下阿蒙”。

上面这个典故出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是成语“吴下阿蒙”的原始出处 ,想必大家都听过。

吕蒙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才成就了后来白衣渡江战胜武圣关羽的传奇。

当今世界的众多名人大佬也都提倡读书,比如中国首富马云、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等等,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同样如此,还会定期把自己的读书书单公布在社交媒体上,供大家参考。

那么,是不是多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呢

一味的多读书、死读书、读死书是不行的,僵尸式读书却不能学以致用还不如不读书,我们要读对的书,要通读书,还要读通书。

有这样一本书是教育人们读书的,书名十分“狂妄”,叫做《书读完了》,试问有谁敢说把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是一本文章选编合集,全书50余篇文章均出自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之手,编者特地选取了有关读书和学习方面的文章。

一、金克木其人

大家喜欢他的散文随笔,喜欢他的文化评论,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被他字里行间的智慧迷倒了。智慧总是和神秘联系在一起的,金先生也就渐渐成了一个文化传奇。

——复旦大学钱文忠

金克木,1912年8月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字止默,笔名辛竹,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北大三支笔”、“未名四老”之一。

金克木的一生很精彩也很传奇。

他:

当过北漂。

1930年,19岁的金克木到北京求学,后因经济拮据不得不离北京到山东教书,一年后又回到北京继续求学,至1939年到湖南任教,前后9年有余。

修过佛学。

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在《印度日报》及一家中文报纸任编辑,同时学习梵语和巴利文,又拜师乔赏弥在佛教圣地鹿野苑学习佛学。经过5年的学习,金克木精通了梵语和巴利文,熟读大量佛典经书,后来撰写了众多有关印度文化的书籍,还与季羡林先生一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梵语和巴利文学者。

蹲过监狱。

1947年6月1日,由于国内斗争局势严峻,国民党军警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汉大学校园,抓捕进步师生,当日有5名老师被捕,其中一人正是时任哲学系教授的金克木。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师生。

他是:

语言天才。

金克木在学习语言方面极具天赋,一生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据说,他曾经仅仅通过一本字典和一部原文《高卢战记》,就学会了拉丁文,而拉丁文的复杂性是大家公认的。

杂家大师。

在学识上,金克木算得上是博古通今、中外贯通,称他为全才或者杂家一点不为过。他不但在文学领域成果斐然,还在科学数理方面颇有研究,在他的文章中经常能同时看到孔孟与牛顿、达尔文一同出现,难怪钱文忠也在文章中称他为“百科学”教授。

二、大师的读书方法

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间”,大概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处看出字来。其实行间的空白还是由字句来的若没有字,行间空白也就没有了。还是

要先看字句,不过要不仅看字句,要看出问题。

——《读书得间》,金克木

在金克木看来,读书不能只读文字的表面意义,还要把行间空白的含义读出来,才算把书读完了。这里还要防备过度读白,防止犯了走极端的“意义”虚无主义。

方法一:九方皋读书法

九方皋是伯乐向秦穆公推荐相马的人才,结果是,他能找到千里马却说不准千里马的表面特征,竟然错把黑色的公千里马说成了黄色的母千里马。

虽然九方皋在描述千里马上出了错,却实实在在的找到了千里马,这就如同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的改革名言“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在读书上,只要是能为我们所用的内容,就是好的,其他的内容可以自动略过。进一步讲,针对不同类型的书,要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再进一步,书的好坏取决于读书的人,对别人无益并不代表对自己无益。

事实上,称九方皋读书法为功利性读书法更合适,而开卷有益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收益而读书,我们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也许会实打实的收获更多。

方法二:提问法和找错法

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经济学的老师授课时经常在一堂课的结尾留下作业:熟读某某书的某某章节,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这种作业即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又是我们的读书方法,实际上这就是提问法。

提问法的好处是,只读了老师留下的章节是远远不够回答问题的,预留章节的内容少且不全面,要想回答老师的提问,还需要阅读教材后再去查阅其他书籍、论文、学术期刊。无形中,通过读一本书,延伸为读多本书。

读研作业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第二堂课上课时,老师点出一部分同学走上讲台,在一定的时间内,或者5分钟或者10分钟,针对问题给出答案,然后再由所有同学们纠错或者提问。

后来,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学习的效果是极好的。台上的同学面对台下同学的提问大汗淋漓、面红耳赤,台下的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积极踊跃的纠错找错,台上台下形成了互动,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强度,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记牢了知识重点。

这种方法就是金克木描述的找错法,只是先生说的是读者找书的错,而我们是同学间找错,对象虽有异但效果相同。

方法三:对话法

《书读完了》中有众多章节都是以对话的形式书写,或甲乙二人对话,或人与诗对话,或人与文章对话,有问有答,好看精彩。

实际上,对话的发问者往往就是金克木本人,这些问题都是他在读书过程中,在“得间”读出来的疑惑,再运用九方皋读书法自问自答。

发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提问,回答起来就需要运用延展阅读和文章以外的知识点有的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疑惑,要想办法解惑,最终或认可或否定。

咦!这种问答的形式,不正是提问法和找错法!

由此可见,对话法读书,是综合运用了九方皋读书法、提问法和找错法,把读书从简单的“读”升华到了“读完”。

此外,除了上面提到的九方皋读书法、提问法和找错法,金克木在《读书完了》中还特地的提到了如何读佛教文献、如何读印度经典、如何读外语课本、如何读西方宗教经典等。

三、不仅仅是读书

中国有两种文化,一个可叫“长城文化”,一个可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连南北,是“通”的文化。

——《说通》,金克木

金克木在读书上做到了“少、懒、忘”。

读的少就是要读的精,要读经典,要读一个类目下的最基础的经典。比如,《圣经》之于西方文化、《孔子》、《孟子》之于儒家文化、《古兰经》之于亚洲文化。

读的懒就是要读的巧,要高效率的读书,不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要读透文章,要读出文章的留白。

读的忘就是要读的透彻,要把文章掰开揉碎读,要把文章读成碎片,再把不同文章的相同内容放在一起做比较。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我们也要做到“见书是书,见书不是书,见书还是书”的境界才算妙。

金克木在自己读书的丰富经验基础上,把读书的方法也运用了读人、读物上。

“读人”不是所谓的心理学、厚黑学之流,而是说人在讲话、交谈、闲聊的时候,所说的话即是“文章”,这个“文章”也是可以读上一读的。

“读物”则更为直接,通过对一个物件的直观观察,从这个物件的特征、器型、年代等等因素来诠释这个物件,就是“读物”。收藏界是最好的例子,特别是古玩行家把物件拿在手中,查看一番,就能说出物件的出处、来历、价值、真伪,这就是读物。

金克木不会闲来无事的跑去读哪个人或者去古玩市场淘个宝,他讲究的其实是个“通”字。文章与文章要“通”,文与理要“通”,中国的和外国的要“通”,古代的和现代的要“通”,过去的和未来的要“通”,老物件和新鲜事物要“通”,书、人、物也要“通”。

可以这么说,书读到高深了,一切皆可读,就看你的水平了。

总结一下,《书读完了》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读书的工具书,而是金克木先生一生的读书和学习感悟。在《书读完了》中,先生并没有把读书的具体方法直接告诉给读者,而是通过文章给读者做出了最好的示范。在中国,凡事讲究悟性,读《书读完了》也如此,要多多领悟才好。对于《书读完了》,可以常摆案头,经常翻看,当真悟通了,书也就读完了。

附:金克木推荐书单。

在《书读完了》一书中有一个同名的小章节,在浩如烟海的书的世界里,针对看什么书、如何看书的问题,金克木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读书书单。

先说国外的书单。了解西方文化,必看《圣经》。对于亚洲,最重要的是《古兰经》。读西方哲学,要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了解西方文学,要看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和《唐吉坷德》。

再说国内的书单。《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些是秦前必看的书,个顶个的经典,这些经典是总账,是读通其后的各个细分领域古文的基础。

p

标签: 读书 吕蒙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rmnxw.com/lvse/xinli/2op7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