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柔美女性网 >

绿色生活 >心理 >

19世纪20世纪初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19世纪20世纪初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19世纪20世纪初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化时期的城市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较为充分。这一时期,俄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国家发展模式导致社会政治前所未有的震荡。如其他进行工业化的国家一样,俄国也是生产方式现代化和劳动环境极端落后的矛盾体。历史学家通常关注工厂工人的日常生活,对城市其他劳动者关注不够,而产业工人并不是城市劳动人口的主体。对工人日常生活的研究带有倾向性,忽略有人从工厂盗窃生产材料或者在工厂放高利贷等“非无产阶级”行为。

由于史料不足,我们对女仆、小手工业者、小商人、伙计、马车夫、守院人、堂官、苦力等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并不了解,现代人并不关心类似问题,更关心社会变革潜在力量工人的生活状况。工人阶级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是史无前例的。在大罢工和1905年革命资料中,几乎找不到关于广大劳动者生活状况的记载,可供使用的统计材料不多,大革命前几乎所有和劳动者收支有关的调查资料都只涉及农民和工人,只有基辅的调查有其他无产者的资料[1](p.54)。为重现革命前广大劳动者的生活画面,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必须对分散的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利用有限史料呈现劳动者生活的基本画面。

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只有正视这种变革,正视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出现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民工潮”,大规模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沿海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使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为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是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等问题的出现,2004年开始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民工荒”现象。进入2008年以来,这种“民工荒”现象已开始向内陆地区蔓延,并逐渐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冲击。这表明,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必须分析这种变革的发展趋势和新特点,正视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有限供给阶段

始于1970年代末期的中国农村改革,提高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城市改革的推进,向城镇集中的农村劳动力逐渐成为主流,并一度造成了壮观的“民工潮”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短时内大量进入城市就业,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市场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

以民工荒现象为标志的劳动力短缺现象首先于2004年出现,随后就从未间断,并推动着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从农业就业人数看,从2004年开始,农业就业人数开始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2006年下降速度最大。

从我国农业产出模型看看,2006年我国农业劳动边际产出由负转正,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始对农业产出产生影响,说明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进入有限供给阶段。从劳动力数量的供给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相应不再下降的转折点,称为人口红利转折点,经过该转折点,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

根据最新预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预计在2013年前后达到峰值,届时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接近10亿。自那时以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不再增加。而且,在达到峰值之前,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递减。因此,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必然进入有限供给阶段。

劳动力发展变化规律是社会生产中劳动力的体力与智力作用变动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诸因素自身发展规律之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构成的变化,对劳动力的体力和智力作用有不同要求。

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在劳动中的体力因素作用逐渐下降由传统的经验和手工技巧组成的智力因素部分,其作用也不断下降,由现代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操作

标签: 世纪 劳动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rmnxw.com/lvse/xinli/91o7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