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柔美女性网 >

绿色生活 >心理 >

裹束原理

裹束原理

裹束原理

"裹束"这名词,来之于《玉堂禁经》:"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茍守一途,即为未得。"

"裹束"是书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后一步。历史上讲到"裹束"的著作很少,除了《玉堂禁经》,另一篇就是卢携[xie2]的《临池诀》。

卢携从这些著作中总结出八条要点,其中三条是:第一,用纸笔。第二,认势。第三,裹束。唐代书籍传播主要靠手抄,手抄本难免彼此有点不同,这三句话和《玉堂禁经》大同小异,书法就是这三要素。

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讲到裹束,出之于一位宰相之手,可谓证据非常确实。

其实"裹束"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写"永"字已经做过了。

你看,书法第一用笔,"九用"就分布在"永"字八个点画中。

然后我们学会了看笔势,一级课程第39课中已经提到,"永"字可分为四个笔势。

这里有单一笔势,也有复合笔势,一点是右侧势,然后是钩努势,蛇头势,交争势。

最后把四个笔势合在一起,放到各自的位置上,一个"永"字就出来了,这就是裹束。点画组成笔势是第一步,笔势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

"永"字八笔都是点画,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着眼于点画,而是着眼于筋节,筋节是裹束的根本。

我在一级课程40课介绍过骨肉筋节等点画的元素。所谓"筋",就是笔锋的轨迹,那是笔锋走过的道路,习称大圈。大圈只要用一根线就表现出来了,就好像你要表现中国高铁的路线,也只需要几根线就可以了。所谓"节",就是调整笔心的地方,习称小圈。有些是明节点,有些是暗节点。有些明节点往往可以事先决定,好像"永"字,有些明节点我们写之前就心中有数了。但有些节点是书写中临时调整的,有需要就加一个,好像开车时时调整方向盘一样。

■筋是大圈,节是小圈。

■筋是笔锋运行,节是调整笔心。

■裹束筋节,就包括了行笔和调锋。

标签: 裹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rmnxw.com/lvse/xinli/nz62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