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柔美女性网 >

绿色生活 >心理 >

刘禹锡的童年

刘禹锡的童年

刘禹锡的童年

.天宝末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刘禹锡的父亲为了避乱,随着族人迁居江南嘉兴,刘禹锡便出生在那里。

刘禹锡自幼聪敏好学,很有教养,童年时代的刘禹锡给父亲的朋友留下这样的印象:他年龄很小,头发束成两个角,但已经学习《诗经》和《尚书》了,衣服上佩戴着象骨制成的装饰品,态度恭谦、庄重、安详、文雅,与众不同。他喜欢与擅长诗词的人在一起交流,一旦发现文人的行踪,必拿着书本尾随其后,随时准备请教。

当时,吴兴有两位很有名气的诗僧皎然和灵澈,皎然俗姓谢,自称是谢灵运的十世孙。

皎然的诗歌和诗论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后世尊称为“唐宋诗僧第一”,当时江南地区很多文人向他学习写诗。

灵澈的诗歌如风松相韵,水玉相扣,两位诗僧经常讨论诗歌创作的技巧。

少年刘禹锡曾投师于皎然门下,对两位诗僧非常敬仰,每当皎然和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就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和他们一起吟咏。

刘禹锡当时虽然年龄很小,但诗已经写得不错,多次受到皎然和灵澈的称赞,他们学着秦末张良的老师圯上老人的口气,风趣地说:“孺子可教焉。”

少年的刘禹锡学习内容十分广泛,除认真研读儒家经典外,对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

厚积而薄发,刘禹锡的天赋异禀,好学与勤奋注定为他铺就一条通途。

中唐时期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落,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激化。

唐太宗宝应元年,三吴饥,人相食。在这样悲惨的情况下,农民走投无路,多次举行起义。

这些农民起义虽被武力镇压下去,但对统治阶级的打击很大,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长治久安,希望朝廷在政治上进行一些必要的革新,以消除社会隐患。

年事日长的刘禹锡自幼身处江南,也感受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立志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正如他后来在《学阮公体三首》诗中所说: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学阮公体三首》节选

可见刘禹锡早已满怀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

在嘉禾,刘禹锡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虽然体弱多病,但刘禹锡从小就是个聪慧的孩子。这个时候有个叫权德舆的长辈在江南做官,与刘禹锡一家关系不错。当刘禹锡登科后,老前辈权德舆回忆起当年,在《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中这样说:

“ 彭城刘禹锡,实首是科,始予见其丱已习诗书,佩觹韘,恭敬详雅,异乎其伦。”

大概意思是称赞刘禹锡在总角之年已经熟习《诗经》和《尚书》,读过《尚书》的人一定知道这本书有多古奥难懂,更不要说刘禹锡当时还是个小孩子了。

标签: 刘禹锡 童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rmnxw.com/lvse/xinli/poxd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