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柔美女性网 >

绿色生活 >心理 >

易的演变过程

易的演变过程

易的演变过程

“易”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金文与甲骨文基本一样。小篆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易”。

易,汉语一级字,读作yì,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由《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引申之义为换,交换由《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引申之义为替代。

字源演变过程:

易字初见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

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易的字源演变图

许慎《说文解字》:易,蜥易也。象形。蝘蜓,守宮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

“易”是一个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的“易”写作

它的字形像水从容器中流出。到了西周中期,金文“易”的字形演变为

之后小篆再演变为

“易”的本义是水溢出容器。水以液态存在,没有固定的形体,形状随着容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易”这个字包含了“变易”的意义。战国晚期,有的金文“易”写作

字形是两个“易”相对反写,就是强调了水从一个容器流动到另一个容器,形状发生了变化。

事物的变化,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发展,所以“易”与时间的流逝密切相关。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在中国古代,“君子见大水必观”,《论语·子罕》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看到河川东流,一去不返,于是感叹时光如水,易逝难追,以此勉励自己和学生们珍惜光阴,孜孜不倦。

我国传统文化把“发展变化”的抽象意义与“水”这种具体的物象相结合,有其深刻的历史与地理背景。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东段、太平洋西岸,属于季风性气候,年度降水量不均衡,多发洪涝灾害,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特大洪水灾害。古人从洪水的治理中,总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尧帝曾任用鲧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加固堤防,九年无成。之后,鲧的儿子大禹汲取教训,改用导的方法,疏浚水道,在洪水一线奋战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

此后,中国人逐渐确立了治水只能疏导,不可堰塞的原则。这种思想也反映在历史领域,中国古人认为历史的发展也像一股大的潮流,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民心与民意反映了时代大潮,对此只能因势利导,不可强行壅堵。

时间如水,在它们流逝的过程中有很多节点,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分为多个不同阶段,这些节点或阶段就是“时机”,时机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关键所在。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总结变化规律,并留下了《易经》这部经典。

《易经》后来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时”正是《易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易经》的六十四卦,各自象征一种特定场景,并揭示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就是“卦时”,也就是时机。例如:《易经·屯卦》讲的是事物初生、创业维艰之时各个阶段的道理,《易经·蒙卦》讲的是开蒙发昧、启发民智之时各个阶段的道理等等。

以什么态度来应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呢《易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则,例如“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变通者,趋时者也”等等,并特别强调:“日新之谓盛德”——要求每天都要更新思想与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这是最高的道德。

据《大学》记载,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特意在自己使用的盥洗铜盆上铸造铭文,铭文内容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醒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每天进步,绝不守旧,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另外,《诗经·大雅》也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诗句。这些重要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人对待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度,也是中国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的文化根基。

因此,“易”字是在提醒我们时光如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这就是造字者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标签: 演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rmnxw.com/lvse/xinli/q54x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