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柔美女性網 >

綠色生活 >心理 >

裹束原理

裹束原理

裹束原理

"裹束"這名詞,來之於《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

"裹束"是書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後一步。歷史上講到"裹束"的著作很少,除了《玉堂禁經》,另一篇就是盧攜[xie2]的《臨池訣》。

盧攜從這些著作中總結出八條要點,其中三條是:第一,用紙筆。第二,認勢。第三,裹束。唐代書籍傳播主要靠手抄,手抄本難免彼此有點不同,這三句話和《玉堂禁經》大同小異,書法就是這三要素。

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講到裹束,出之於一位宰相之手,可謂證據非常確實。

其實"裹束"對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寫"永"字已經做過了。

你看,書法第一用筆,"九用"就分佈在"永"字八個點畫中。

然後我們學會了看筆勢,一級課程第39課中已經提到,"永"字可分為四個筆勢。

這裏有單一筆勢,也有複合筆勢,一點是右側勢,然後是鈎努勢,蛇頭勢,交爭勢。

最後把四個筆勢合在一起,放到各自的位置上,一個"永"字就出來了,這就是裹束。點畫組成筆勢是第一步,筆勢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

"永"字八筆都是點畫,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着眼於點畫,而是着眼於筋節,筋節是裹束的根本。

我在一級課程40課介紹過骨肉筋節等點畫的元素。所謂"筋",就是筆鋒的軌跡,那是筆鋒走過的道路,習稱大圈。大圈只要用一根線就表現出來了,就好像你要表現中國高鐵的路線,也只需要幾根線就可以了。所謂"節",就是調整筆心的地方,習稱小圈。有些是明節點,有些是暗節點。有些明節點往往可以事先決定,好像"永"字,有些明節點我們寫之前就心中有數了。但有些節點是書寫中臨時調整的,有需要就加一個,好像開車時時調整方向盤一樣。

■筋是大圈,節是小圈。

■筋是筆鋒運行,節是調整筆心。

■裹束筋節,就包括了行筆和調鋒。

標籤: 裹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rmnxw.com/zh-hk/lvse/xinli/nz62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