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柔美女性網 >

綠色生活 >心理 >

關於折柳的典故

關於折柳的典故

關於折柳的典故

歷史典故 > 折柳

“折柳”,或“折楊柳”是古代樂曲名,樂府詩題有《折楊柳》。北朝樂府民歌《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猶言行坐,躞蹀是小步行走的樣子座,同坐)吹長笛(行者和坐者都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這是一首寫離別的詩。折柳贈別,是古代的風俗。“柳”與“留”諧音,折柳便是留客的意思行客自己折柳,自然也是惜別的表示。

晉太康末,京洛有《折楊柳》之歌。在《樂府詩集》中,所收集的六朝樑、陳及唐人“折楊柳”曲有二十餘首,其中大多是傷別之辭,而懷念邊戍徵人之作尤多。故詩文中常用“折柳”為惜別的典故,也用為送別或贈別的代稱。

南朝梁元帝(蕭繹)《玄覽賦》:“已寤歌於‘折柳’,復行吟而‘採蓮’。”(《文苑英華》一二六)

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又權德輿《送陸太祝》詩:“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雍陶《折柳橋》詩:“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據《三輔黃圖•橋》載,漢代長安城東有霸橋,漢人送客至此橋往往“折柳贈別”。後因以“折柳”作為送別的典故。

宋•辛棄疾園春•送趙景明知縣東歸再用前韻》:“記我行南浦,送君折柳君逢驛使,為我攀梅”。明•楊基《聞鄰船吹笛》:“已分折殘堤上柳,莫教吹落隴頭花”。 明•郭登《送嶽季方還京》:“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傍柳”。又,詩文中由“折柳”還演義出“折楊”的用法,同樣表示送別意。如宋•辛棄疾《蝶戀花•繼楊濟翁韻餞範南伯知縣歸京口》:“淚眼送君傾似雨。不折垂楊,只情愁隨去”。

又,古樂曲中有《折柳》曲名,亦作《折楊》、《折楊柳》,內容多為分別尤其是懷念徵邊者之作,詩文中因此常用《折柳》等作為懷鄉與惜別的典故。 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明•藍智《雨中同孟原僉憲登嘉魚亭》:“《折柳》悲橫笛,飛花落釣船,乾坤總羈旅,把酒意茫然”。清•黃景仁《對月詠懷》“風前悽亮《折楊》曲,夢中宛轉隨湘帆”。

標籤: 折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rmnxw.com/zh-hk/lvse/xinli/zdk3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