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柔美女性網 >

綠色生活 >心理 >

吳三桂反清失敗原因

吳三桂反清失敗原因

吳三桂反清失敗原因

1、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

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政府以從容佈置反擊的時間。

2、由於此時清軍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

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

3、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卻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

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他得知吳三桂反叛的訊息後,鎮定自若,措置得當。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

4、康熙帝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西北的王輔臣首先被擊敗。

清軍首先攻下秦州,總兵陳萬策投降。接著便包圍了蘭州、鞏昌。蘭州、鞏昌相繼攻破,清軍便圍住王輔臣的根據地平涼。康熙特派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親臨平涼,指揮戰鬥。清軍以巨大代價奪取了城外的制高點--虎山墩,平涼城失去了屏障,王輔臣於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歸降,西北平定。西北戰場的勝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並最終可以抽調西北勁旅對付吳三桂,吳三桂的失敗便註定了。

5、嚴重戰略失誤。

吳三桂年老,一心想在雲南裂土為王,將藩地傳及子孫,實系被玄燁逼迫而反。因此當佔據半壁江山後,他沒有如朱棣那般孤注一擲、夠狠敢搏的決然,而是隻想和滿清劃江而治。若吳三桂直取荊州襄陽,然後順江而下阻斷漕運,抄略江南財賦重地,則滿清統治崩潰便成定局。

標籤: 反清 吳三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rmnxw.com/zh-tw/lvse/xinli/ze1z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