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柔美女性網 >

綠色生活 >心理 >

先發制人是36計中第幾計

先發制人是36計中第幾計

先發制人是36計中第幾計

先發制人,是三十六計軍第三計反客爲主中的一個策略。

反客爲主,用在軍事上,是指在戰爭中,努力變被動爲主動,爭取掌握戰爭主動權的謀略。實施此謀略要儘量想辦法鑽空子,插腳進去,控制它的首腦機關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時機,兼併或者控制他人。古人使用本計,多是對於盟友的,往往是借援助盟軍的機會,先站穩腳跟,然後步步爲營,取而代之。在軍事上,一般說來,深入敵國作戰爲“客”,在本土防禦爲“主”。“反 客爲主”,也是尋找敵人防禦的漏洞,乘機插入敵方腹地攻其要害,控制敵方指揮系統,由“客”變爲“主”。

【三種含義】本計包含以下三種含義:

一、喧賓奪主。喧賓奪主的原意是客人大聲說話壓過了主人的說話聲音。後用來比喻外來的佔據了原有事物的位置。其引申含義就是在對方有機可乘的時候,先插進一隻腳,然後慢慢地用力把對方擠出去,自己取而代之,成爲主人。

二、先發制人。在自己處於被動或弱小的情況下,便積極採取首先發動進攻的方法來爭取主動,制服對方。在軍 事上,一般情況都是“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只有先下手,壓制住對手,才能變被動爲主動。

三、轉攻爲守。戰爭中,敵我力量常會發生變化,戰爭局面也會發生扭轉。當影響戰爭的因素在改變時,就不能再固守原有方法,而是尋求新的途徑。交換主客位置,改變戰爭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既有利益,又爲戰勝敵 人增加了勝算。

先發制人”是三十六計第十六計。“先發制人”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採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可以制伏對方,後來泛指先下手採取行動。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成語故事: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得到四方的響應。當時項梁和侄子項羽爲躲避仇人的報復,跑到吳中。會稽郡郡守殷通,素來敬重項梁。爲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

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在江西一帶都己起義反對秦朝的苛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的時候了。先發動的可以制服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制服啊!”

殷通聽了,嘆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後代,是能十大事的。我想發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只是不知道桓楚現在什麼地方”

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願做你的部屬。於是他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朝刑律流放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

說完,項梁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準各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

叔侄倆一前一後進人廳堂。殷通見項羽進來,剛站起身,想要接見項羽。說時遲,那時快,項羽拔出寶劍直刺殷通,隨即砍下他的腦袋。

項羽提着殷通的人頭,佩帶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佈起義。

當時百姓本身就痛恨秦朝官吏,見項梁殺了郡守,都紛紛表示願意跟從他,擁護他做會稽郡守,項羽爲偏將。項羽又去鄉里親友中招募了八千個青年,稱爲“八千子弟兵”,這支隊伍生氣勃勃,富有戰鬥力,成了項羽成就霸業的骨幹力量。

寓意:

與“後發制人”恰恰相反,在戰爭中先發動進攻者,能制伏或控制敵方,也就是說,先下手者可以拿到控制事態的主動權,從而控制敵方,後下手的就容易被對方控制。先發制人的一方往往是對決雙方中力量強大的一方,否則很難具備先發制人的客觀條件。

標籤: 計中 先發制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rmnxw.com/zh-hant/lvse/xinli/9jy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