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柔美女性网 >

绿色生活 >心理 >

齐桓晋王之事用了哪些教育方法

齐桓晋王之事用了哪些教育方法

齐桓晋王之事用了哪些教育方法

一、看清需求,巧引话题

《齐桓晋文之事》讲述了孟子向齐宣王推行王道的一次谈话。开篇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宣王关心的是攻伐扩张的霸道。这是孟子及其反对的。孟子并没有直接表达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斥之以鼻,孟子说,仲尼之徒不说齐桓晋文之事,因此没有流传下来,我没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如果非说治国安民的事,就允许我讲讲王道。委婉避开不支持的观点,巧妙转移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话题上来。

生活中,当我们听到他人向我们表达出的一个不看好不赞同的意见看法,当父母看到孩子的思想言行背离自己的思想认知的时候,一般的反应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否定看法,有理有据,侃侃而谈,极力表明自己的认识正确而对方的见识错误,然后畅快。这种直肠子做法,常常不欢而散,即使你是正确的,也不能让对方接受。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每一个想法都有其土壤,你否定的对方想法自有其产生的原因,其具体的考量,如果你没有穿到对方鞋子里设身处地去思考,贸然否定,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不被尊重就很不爽你否定了对方观点,对方产生挫败感,谁都会本能的保护自己,拒绝被否定。

话题转向哪里洞察对方真正需求,暗合对方的真正内在需求,才能有效转移话题。齐宣王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背后需求是实现增强国力,称霸中原,统一天下的野心。孟子基于这个需求,向宣王谈王道,讲仁政。宣王才可能继续听下去。

二、挖掘潜能,建立信心

齐宣王对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保民而王,完全没有信心,孟子不是口说无凭的空谈,虚妄鼓励,做言语加持。孟子讲了齐宣王的以羊还牛的故事,分析齐宣王,看不了牛因为衅钟就死地而恐惧发抖,让人用羊换牛,这就是宣王的不忍之心,这不忍之心是可以做到保民而王的基础。并进一步发展这不忍之心,推恩百姓,足以保四海。

孟子深知要能够施行王道的是齐宣王,而这种践行力量不是来自于外,而是来自于内,从齐宣王自身出发,挖掘其内在已经呈现出的力量。这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是我们看到可能性,就去指导,而是要帮助孩子看到他的优势和可能性,帮助他进行心理建设,内在有做事的力量。

三、描绘蓝图,激发动机

孟子向齐宣王两次描绘施行仁政的将会产生怎样的美好蓝图,“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向齐宣王描绘的天下的仕、耕、商、旅,都来到齐国的繁荣景象,足够吸引到宣王,激发他行仁政的力量。

描绘蓝图,要清晰具体,要有清晰可视的画面,《小狗钱钱》中小狗告诉“我”使用梦想相册,用图片来描绘梦想,用图片来想象,而不是抽象的文字。当你想到加利福尼亚时,你脑子里会冒出加利福尼亚这个词,而是想起迪士尼乐园、旧金山、好来坞的画面。让后进行视觉化练习,每天看上几遍相册,尽情想象梦想实现的情境。“不去想象成功的美好,就不能达成目标精力集中在哪儿,哪儿就会开花结果。”正应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四、清除知障,一往无前

孟子看宣王接受了保民而王思想,开始拔刺,帮助宣王拨出头脑中的霸道思想,指出以兴甲兵之法,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犹如“缘木求鱼”不可得,若一意孤行,尽力为之,必有后灾。认知决定行为,思想坚定,才能行动有力,孟子清扫了霸道思想对宣王的影响,才能保证宣王坚定的践行仁政。

给思想洗澡,清楚负面影响,让行动者轻装前行,是成功的一个保证。

四、方法支持,促进行动

信心有了,意愿强烈,目标明晰,必须给行动支持,行动是连接现实与梦想的桥梁。如何搭好桥要提供切实行动,孟子给宣王提了两点方略,制民之产和兴学校教育。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rmnxw.com/lvse/xinli/9jk3qo.html